纸笔不息,思绪不停。有些刚硬是在温柔中开出一朵花来,有些温暖是在经历后传承不朽的精神。为深入了解红色故事和党的历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2024年5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綦江校区)在仁者楼313、314教室举行了以“红色耀中华、风骨传后人”为主题的大学生讲思政课决赛。本次比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简云丹、彭玉玲两位老师共同组织,诚邀王郡、李清泉、何苗、刘派、吴如涛、向娇、黄必琼、张杨等老师担任评委,学生代表全程观摩。

一只话筒慷慨激昂,一抹粉笔字字铿锵。决赛现场,参赛队伍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基,以小见大、由远及近,通过激情澎湃的语言对红色故事进行了绘声绘色地展示,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朝气蓬勃的真容。

艰辛奋斗路,结局已落幕。本次比赛共有21组参赛,共设置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经过激烈角逐,名次最终拉开帷幕。其中封毅团队、张芷韵团队荣获比赛一等奖,张鑫团队、何娟团队、谭嘉琦团队、岳红竹团队荣获二等奖;李文静团队、杨丽君团队、苑煜钦团队、李林峰团队荣获三等奖;徐念团队、党志昊团队、王雪婷团队、郭家宝团队、盛平易团队、李诺彤荣获优秀奖。

执信念之笔、挥初心之墨。赛后,评委组王郡、吴如涛老师对本次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各组选手的充分准备,并对各参赛组取得的好成绩表示祝贺。学中做,做中学,于学中求进步。教育的意义不单是“知识搬运”,更重要的在于塑造其思维,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此次比赛的成功举办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也是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红色赋能,精神不息。通过此次比赛,深化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认识。课赛融合是高校思政教育“练兵”的重要形式,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推动了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了思政教学质量。
文:彭玉玲
图:彭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