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巴渝历史名人的廉洁事迹中追溯精神根脉,从“廉吏清官”的生平典故里提炼价值内核,将抽象的廉洁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5月1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教研室联合重庆历史名人馆、纪检监察室,在花果书院大型会议室举办第79期“青春思索”主题沙龙活动——“寻迹巴渝廉魂 共话清风传承”。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邹建平、任捷雅组织,10余位学生代表参与。

活动中,学生代表周峻生以“点滴为公,克勤克俭”为主题,生动讲述了陶行知的廉洁事迹。陶行知将募捐资金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日常交际自掏私房钱,更将廉洁与爱国深度联结,一句“要晓得一个人爱国不爱国,只需看他对于公有财产之态度”振聋发聩,彰显了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
随后,学生代表胡光泽分享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故事。身为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自定低薪,全家生活清苦,却甘愿无偿将船只献给革命事业,并倾尽全力在重庆北碚建设图书馆、体育场,兴办学校、完善市政设施,以“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诠释了民族实业家的廉洁底色。

邹建平教授对学生的讲述给予肯定,认为选题契合时代主题、表达流畅且情感充沛,同时也指出历史故事挖掘深度不足、重要文物史料展示欠缺等问题。“要让廉洁精神‘可见可感’,需结合实物史料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专业点评为同学们后续深化内容提供了清晰路径。

此次沙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同学们深入理解了 “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内涵,推动廉洁精神在青年群体中从认知深化走向文化认同,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注入了历史滋养与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