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推荐”已渗透至社交、购物、娱乐等生活场景。“算法推荐”是指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如点击、浏览、购买等),利用数学模型预测用户偏好并匹配个性化内容的信息分发技术。从短视频平台的“猜你喜欢”到新闻客户端的“个性化推送”,“算法推荐”在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信息茧房”“认知窄化”的担忧。4月23日下午4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鱼城书院举办新一期全民思辨工坊活动,通过主题分享、辩论交锋与师生对话,带领学生穿透技术迷雾,理性审视“算法推荐”的本质与影响。本次活动由冉杉、曹丹二位老师主讲、杨佳欣老师组织研讨。

从生活场景切入:算法如何重塑认知?
活动伊始,主讲人冉杉老师抛出问题:“一刷短视频,就停不下来,是你吗?一打开购物软件,就想买买买,是你吗?用久了音乐软件,听的歌曲都是同一类,是你吗?”引入主题,启发学生思考。紧接着,冉老师讲解到:大数据通过抓取用户的浏览时长、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构建个性化模型,实现“越用越懂你”的内容推送。她解释到:“算法推荐的初衷是优化用户体验,但过度依赖可能让人陷入‘信息舒适区’。”
随后,曹丹老师结合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著作 《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组织同学们对当前信息环境进行感知,指出:“个性化信息,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内容分发机制,通过分析用户偏好实现了精准匹配。”曹老师结合多道测试题,引导同学们反思自身的信息获取习惯,解答了算法推荐的流程和应用场景, 给出了“‘信息茧房’的存在——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算法想让我们看到的”的结论。
辩论交锋:技术双刃剑的AB面
为深化思考,杨佳欣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大数据算法推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主题辩论。同学们分为正反双方从技术伦理、社会影响等维度展开辩论。正方强调算法的高效性与普惠性,指出:“偏远地区学生通过教育类App获取名师课程;信息过载时代,个性化筛选是必然选择,关键在于用户如何驾驭工具”。反方则聚焦技术异化风险,指出:“当大数据算法只推送‘电子眼泪’,利用算法放大了情绪化内容;平台为追求流量,忽视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

破局之道:在技术洪流中保持清醒
辩论结束后,冉老师以“驯服算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掌控”为题进行总结。她提出“算法素养”概念,强调:“就像驾驶汽车需要驾照,要使‘算法推荐’也应具备信息甄别力、多元信息获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冉老师列举两类典型用户画像:一类人被算法“投喂”内容,思维逐渐固化;另一类人则将算法作为工具,反向利用其规则拓展认知边界。曹丹老师基于利用技术,从提高学习的获得感和生活的幸福感角度进一步从实践层面向同学们给出建议:“当前使用数字信息化工具,一是建立信息‘多元食谱’,定期接触不同立场、领域的内容;二是设置‘数字断联时间’,减少无意识刷屏;三是善用算法但不依赖算法,重要决策时回归理性判断。”曹老师呼吁:“技术本身无善恶,但人的选择有高下,是成为算法的‘囚徒’,还是做算法的‘指挥官’,取决于每一刻的微小行动。”

本次活动虽然短暂,但是意义非凡。它为同学们更好拥抱数字信息时代点亮了一盏明灯: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迷宫中,清醒的自我觉察与主动的信息管理,才是破茧而出的关键。正如冉杉老师所言:“比算法更强大的,是人永远保持探索、反思与成长的能力。”
文:曹丹
图: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