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BOT》表演是2025年央视春晚上最具现象级的文化创新节目。当16台身着大红袄、手执绢帕的仿生机器人以精准的“十字步”与舞蹈演员共舞时,传统秧歌的韵律与现代科技的节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这场引发32亿次讨论的人机共舞启示我们:科技与文化的对话,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4月18日下午2点30,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鱼城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秧BOT》科技与人文共舞的全民思辨工坊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和同学们分享在科技浪潮势不可挡的今天,该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是让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翅膀,还是沦为消解本真的利刃?活动由何林、涂强和田婷婷三位老师组织。

何老师领着同学们首先沿着三个维度展开这场文化解码:一是技术赋能带来的文化新生,二是人文关怀铸就的价值内核,三是文明互鉴指引的未来图景。何老师讲到当智能算法遇见非遗秧歌,看似对立的二者实则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边是用激光扫描仪丈量文化肌理,一边是用机器学习预测艺术脉搏;一边是数字技术对文化精髓的精准保存,一边是当代语言对传统表达的创新重构。科技绝非冰冷的工具,而是让文化DNA在新时代完成转录与表达的催化剂,从而助力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抽芽。这种创新更催生出文化生产力的升维跃迁。《秧BOT》的成功实践构建起“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价值转化”的完整生态链。据最新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相关技术已应用于12个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带动产业规模突破8.7亿元——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生动诠释。

接着何老师讲到任何技术创新都应当如嘉陵江水,既要有奔涌向前的动能,更要保持滋养万物的温度,她给同学们分享了融合创新在现实中的生动实践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证明,科技不仅是文化的“工具箱”,更是文明的“催化剂”。从非遗数字化到AI艺术共创,从沉浸式文旅到产业生态重构,技术正在以更智能、更互动的方式激活文化基因。让每个人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共生——科技让文化走得更远,人文让科技心有归处。
最后涂老师和田老师领着同学们进行互动,让同学们分享关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现实案例,畅谈科技与文化该怎样有机融合。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科技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秧BOT》的红绸舞出传统与未来的交织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刻度,更是文明传承的温度。未来已来,相信通过此次活动,会有更多同学寻找到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黄金分割点,努力投身于科技钻研和人文素养学习之中,让科技的锋芒,永远闪耀着文明的柔光。
图文:田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