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慢就业”:是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还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记全民思辨工坊

发布者:李汶静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3日 17:10 [来源]: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攀升,毕业生中选择的“慢就业”比例逐渐增加。这一趋势究竟是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深思熟虑,还是面对现实压力的被动逃避?为深入探讨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成因及影响,3月26日下午4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鱼城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慢就业’:是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还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的全民思辨工坊活动。此次活动通过主题分享、现场辩论和互动讨论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慢就业”现象,帮助其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本次活动由毛光晨、李汶静二位老师主讲。

李汶静老师首先作为主讲人,从就业市场现状切入,分析了“慢就业”兴起的背景。她指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叠加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学生选择“慢就业”以提升竞争力,如考研、考公、gap year(间隔年)或技能培训。“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定义为‘逃避’,”她强调,“它反映了年轻人对职业路径的审慎态度,但也需警惕无目标延宕带来的风险”。随后,李老师给出了十道关于“慢就业”倾向性的测试题,并根据测试结果将同学们分为支持“慢就业”方与反对“慢就业”方,引导双方开始辩论。辩论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正反双方围绕“慢就业是否值得提倡”展开激烈交锋。正方认为:“慢就业是青年人对抗‘内卷’的主动选择,有利于探索多元人生路径”。辩手以“间隔年旅行提升视野”“跨专业学习实现转型”等案例佐证观点。反方反驳:“‘慢就业’可能演变为‘懒就业’,部分学生借机逃避社会责任。”他们引用数据指出,超过半数的“慢就业”者缺乏明确计划,最终导致职业起点滞后。

辩论结束后,毛光晨老师进行总结,指出:“慢就业本身无对错,关键是要有清晰的目标与执行力。”毛老师还结合案例,提出“主动规划型慢就业”与“被动迷茫型慢就业”的区分标准,建议学生明确个人定位,避免盲目跟风。

随着活动的深入,两位老师与现场学生共同探讨了“慢就业”背后的更深层命题——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李老师强调:“无论是选择‘慢就业’还是直接进入职场,核心在于保持清醒的认知和持续的行动力。职业发展没有标准答案,但犹豫不决和消极等待一定会让机会溜走。”毛老师则从心理调适的角度给出建议:“如果选择‘慢就业’,请把它变成‘增值期’而非‘空白期’——学习新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甚至通过志愿服务拓宽视野,都能让这段时光更有意义。”

活动最后,李老师总结道:“今天的讨论没有非黑即白的结论,但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慢就业’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它。无论选择哪条路,主动规划、持续行动,才是应对未来的最好方式。”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思辨工坊活动圆满落幕。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为迷茫者提供了方向,也为坚定者增添了信心。同学们纷纷表示:“慢就业”可以是一种策略,但绝不能成为借口。接下来,将在学校利用好各种平台提升自我,做好大学规划,让未来更加精彩、更有方向。

图/文 李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