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在新媒体的带动下,构建出了“晒文化”这一新型亚文化形态,并成为自我表征、自我认同的一种常见方式。“晒文化”不仅成为了青年人个性、思想、自由、愿景、理想等多个方面的集聚体,同时也开始影响到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为了帮助青年大学生群体更好地认识网络“晒”文化的作用,以及衍生的隐私安全问题,12月18日下午4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联合鱼城书院共同举办了热点研讨论坛,本次活动由潘燕,毛光晨,鄢星主讲。

活动伊始,潘燕老师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随机与两位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了解了同学们平时的网络行为习惯,包括日常分享生活所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晒”的频次、主要内容以及目的。潘燕老师了解到,当下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居多,但在发布时也常常与时尚、外观、潮流、情绪、形象等“平面化”“泛化”的因素联系在一起,他们强调的更多是直观感和在场感,同时还会经常大量运用自拍的照片、自剪的视频、自组织的语言以求全方位展现自我的外在形象和个人品味,以此寻求来自朋辈群体和社会的认同。
随后,为了更好地带动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潘燕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你有没有“打卡式旅游”的经历;2.会不会通过对某个网红或娱乐明星的崇拜来确认自己的风格,3.怎么看待“仅三天可见”、屏蔽、或者带词条标签的“晒”。要求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网络行为,以及平时的生活体验,充分讨论后作出思考和回答。
来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张同学谈到:青年人在社交媒体上尽力塑造的完美仅仅是别人眼中的完美,青年人面对不同群体常常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与心情,这是为了他人眼光而修饰之后的假象,已经偏离了记录生活、分享美好的初衷。毛光晨老师肯定了同学的发言,并指出:“晒”文化本身给青年带来多样的感官享受与体验,但是如果因为跟风模仿而走向过度修饰和泛化,难免会给人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例如产生错误的价值导向、过度关注内容本身而忽视其安全性和私密性。


紧接着,潘燕老师列举了大量真实案例,对“晒”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潜在危害进行了讲解。潘燕老师引用了当红网络博主“Papi酱”、非遗文化传承人李子柒、变装博主朱铁雄的案例,又对比了因虚假商品宣传,暴力解决问题而被罚款165万的东北雨姐,因发微博时只顾自己开心,不体恤中国运动健儿悲伤情绪而遭全网抵制的周雨彤,因不顾民族大义公然游玩日本靖国神社、并上传社交平台的劣迹艺人张哲瀚等人的案例,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希望同学们认识到正确的网络“晒”文化是坚持初心与正能量。

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了解网络“晒”文化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鄢星老师在给同学们播放了由数字警察讲解的防诈短视频,告诉同学们网络危险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网络安全必须引起重视。毛光晨老师结合视频指出,在享受“晒”文化带来的乐趣的同时,隐私保护问题不容忽视。朋友圈里的分享,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泄露个人隐私。例如,晒家庭聚会的照片可能会暴露家庭成员的面貌和住址,晒车票和机票可能会泄露乘客的个人信息,晒贵重物品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安全隐患。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容易被获取和使用,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困扰,因此保护隐私不仅关乎个人利益,也是社会秩序和信任的基础。同学们对老师们的讲解表示高度赞同。

活动最后,毛光晨老师进行总结,强调:一是网络“晒文化”要有“度”,面对“晒”文化的冲击、面对朋友圈虚实难辨的信息、修饰过多的内容,要做到的专注自身、不让他人的生活状态引导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晒”不为攀比、不为炫耀、不为他人,只是作为一个抒发自己、分享信息的窗口,这才是面对“晒”文化的正确态度。二是注意隐私边界模糊与风险,在享受“晒”文化带来的乐趣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通过合理利用社交平台的隐私设置功能,有效避免隐私泄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字化时代中,既享受社交媒体的便利,又保护好自身安全。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网络“晒”文化背后的形成机制,同时还学习到了个人隐性保护的有效手段,懂得了“晒”出自我,“晒出”正能量。相信未来,同学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运用各种社交平台,更加辩证地认识网络“晒”文化,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文字 潘燕
图片 毛光晨、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