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思政遇上电影 双师带你“飞”——《让子弹飞》课堂解析

发布者:罗娅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27日 16:28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在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的万画影城4号厅展开,该课堂以姜文执导的经典电影《让子弹飞》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电影艺术的交融之美。本次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罗娅老师与电影评论中心的刘秋韵老师联合讲授,吸引了近300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

《让子弹飞》作为一部兼具深刻内涵与娱乐性的电影,自上映以来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动荡年代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权力、金钱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对人性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无疑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案例。

在课堂上,刘秋韵老师首先带领学生们回顾了《让子弹飞》的主要情节和角色设定,随后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分析。他指出,影片中的张麻子角色象征着正义与勇敢,他在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时,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年应该学习和追求的。同时,影片也通过张麻子与黄四郎之间的斗争,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和道德抉择。接着刘老师进一步分析了姜文个人作品风格和创作特点,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少年意气,到《鬼子来了》中的黑色幽默,再到《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诗意情怀,姜文不断地在作品中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但不变的是姜文在作品中一如既往的对于历史的观照与思考。在此基础之上,刘老师又延展到对《让子弹飞》的讲解上,作为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作品,《让子弹飞》却充满了后现代化的色彩,多面向的人物形象、复调的台词对白、精巧的政治隐喻,让这部作品在现代与历史的碰撞中迸发出别样的艺术色彩。

罗娅老师则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进行讲授,她谈到:《让子弹飞》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权力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启迪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迷惑。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高素质人才不谋而合。通过这部电影,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罗老师便从片头脍炙人口的歌曲《送别》切入,将话题引申到歌词作者李叔同作词的时代背景,继而从社会与历史的维度对比分析影片《让子弹飞》与原著《盗官记》的异同。罗老师讲解了《让子弹飞》以及《盗官记》所设定的不同时代背景,并由此分析了为何二者的主题表达会存在差异,并以引导式的方式向同学们讲述了军阀混战时期的动荡、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民国四大家族。最后罗老师结合影片主题融入课程思政,深入讲解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历程,使同学们在电影课堂上,通过具象化的电影作品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罗老师还组织学生们进行了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门课程,他们不仅加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提高了对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他们表示,将把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此次《让子弹飞》的双师授课方式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思政教学实践,也是一次电影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交融的典范。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和思考方式,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采取更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文:罗娅

图:刘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