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江书院联合举办了“不对称战略:地区格局变化与中国周边外交”模拟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并激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本次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贺铭钰、陈沛珊老师主持,来自《探索大国外交的青年之旅》研讨课、南江书院纵横思辨·形势模拟会谈工坊以及纵横模拟联合国协会的60余名同学参与。

研讨会上,陈沛珊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就“何谓中国周边”进行了深入讨论。她指出中国周边指的是与中国接壤或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地缘政治联系,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国周边外交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贺铭钰老师结合最新形势指出,当前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带来的外交环境恶化、数字化时代地区生产网络重塑带来的经济压力、周边地区亿级人口国家汇聚带来的国家间矛盾以及经济外交外溢效应减弱等。这些挑战不仅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智慧和勇气,也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接下来,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李汶鲜、王文博、姜沅昀、谭紫悦、牟豪涛等多名同学同学代表各研讨小组对三个具体研讨问题进行了发言汇报。
面对这些挑战,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要调整周边外交?谭紫悦和小组成员认为,调整周边外交是中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周边外交,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共同发展和繁荣。
牟豪涛、罗炘成分别代表小组就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策略应如何选择发言,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坚持换位思考,理解周边国家的利益诉求和关切,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二是要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推动构建地区和平稳定框架;三是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上安全合作,共同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四是要提升中国塑造周边地缘环境和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能力,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和支持。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如何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上,参会成员讨论最为热切。李汶鲜、王文博、姜沅昀、白汶鑫等10余名同学相继表达观点。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树立全球观念和开放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青年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推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民间往来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周边外交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更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学生如何积极投身到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赋予了重大的责任和使命。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周边国家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福祉。因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学生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此次研讨会,青年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他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将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去,推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民间往来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文:贺铭钰
图:陈沛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