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董事长教育理念学习暨师德师风会。此次会议由“概论”课教研室主任毕毓璟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

本次学习会上,毕老师首先组织参会教师集中研习彭鸿斌董事长在《害怕没人等待而不敢系鞋带》中阐释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范式,聚焦学生社会能力与人格个性的塑造,借助全生异科导师制、四位一体双院制等创新性举措,助力学生探寻热爱、重燃生活热忱。与此同时,教研室全体教师还深入学习了北京大学林小英教授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通专之变》《高中 - 大学,教育的本真》的讲座内容,围绕“教育即生活”核心论点展开研讨。
毕老师提到,林教授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呼吁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如情感表达、团队协作与审美素养。会议强调,全体教师需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根本遵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德润人心”的自觉担当起学生品格塑造的引路人。
本次学习会上,教研室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王成宇老师谈到:“林教授提到‘教育即生活’,在未来教学中,可结合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融合知识。”李建春老师表示:“传统‘、‘唯分数论’正在消解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应充分发挥‘全生异科导师制’,关注学生在社团活动、竞赛中的表现,将‘成长档案’纳入评价维度。”最后,张慧婷老师提出:“在工科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如在人工智能专业课中引入设计伦理讨论,既能深化专业理解,又能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通专融合’的微观实践。”
此次学习活动为教研室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概论”教研室将优化将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与书院联动,将课堂延伸至书院活动室、校园剧场等场景,让学生在“做中学”。另外,考虑建立成长共同体,借鉴林教授“导师即陪伴者”的理念,通过“师生共研项目”“读书会”等形式,构建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
正如林小英教授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拥有确定的自我成长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为学生搭建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的成长平台,让教育真正成为“点燃热爱的火种”。
图/文:肖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