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展团队教师人文视野、增强育人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于6月4日下午在4103教室开展了第十五期“史海拾贝”读书分享会。本期活动由杨佳欣老师主讲,围绕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著作《钝感力》展开深度解读,并与团队教师共同探讨“钝感力”在历史教学与职业发展中的实践价值。

杨佳欣老师从“钝感力”的日文词源切入,深入阐释其核心内涵:一种对外界刺激保持从容稳定的心理素质。她强调,《钝感力》并非倡导消极麻木,而是引导个体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压力环境中坚守内在定力,以平和心态应对工作与生活的挑战。
结合书中观点,杨佳欣老师分享了自身在教学实践、职业坚守以及科研定力中所体会到的“钝感力”的现实价值。她表示,作为思政课教师,常常面对学生质疑、课堂上的复杂情境乃至外部评价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拥有适度的“钝感”不仅有助于有助于教师稳定情绪,聚焦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多元评价体系中保持教育初心,避免因外界干扰偏离育人核心,同时也能辅助教师在学术探索中耐住寂寞,深耕历史教学研究。

杨佳欣老师的分享引发了团队教师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新时代教育挑战下,培养“钝感力”能显著增强心理韧性,为处理课堂复杂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提供新路径。例如,在讲授近代屈辱史时,教师既需传递民族伤痛,又要避免情绪化叙事,此时“钝感”恰是平衡理性与情感的关键能力。
本次读书分享为思政教师应对教学挑战开拓了新思路。未来,团队将持续以“史海拾贝”为平台,深化理论研修与教学实践融合,探索有深度、有温度的育人模式,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智慧力量。
图/文 杨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