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4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团队于4101教室开展“教育教学三提三创”主题年活动之第十一期“史海拾贝”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以张纯如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为研读核心,团队教师围绕“历史教育的时代使命”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与教学实践交流。

活动中,团队骨干教师唐菊相系统梳理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脉络,通过历史文献、幸存者口述及加害方记录三重维度,还原事件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她强调,该书在学术上的突破性体现于三方面:一是对日军暴行细节的客观呈现,二是大量引用西方亲历者证言以佐证史实,三是对战后历史记忆建构机制的深刻反思。结合课程教学,唐菊相提出应以“历史的痛感与民族的韧性”为教学内核,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剖析历史真相被遮蔽的深层原因,培养批判性历史思维。
在互动研讨环节,团队成员就“历史教育的痛感传递与学生心理承受力平衡”展开深度交流。曾林老师分享了将抗战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以民族英雄事迹与正面历史叙事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何林老师提出“史事—史识—史思”三层递进教学模型,建议将《南京暴行》与《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等史料构建教学矩阵,通过多源文本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历史认知体系。

本次活动通过经典史学著作的深度研读,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日军侵华战争本质的学理认知。团队教师一致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前沿史学成果向育人资源的转化,以严谨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历史叙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从民族苦难记忆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兼具历史责任感与复兴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图/文:唐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