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于4210教室召开“时事热点融入思政课堂案例选取”专题磨课会。会议由课程负责人杨勇老师主持,全体任课教师围绕“精准瘦身、热点赋能”两大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具时代感、更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堂新样态。

会议伊始,杨勇老师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思政课堂需打破‘照本宣科’模式,应该精准瘦身让理论‘活起来’。”针对课程内容体量大、知识点密集的特点,课程组提出“减法教学”理念:通过学情调研筛选高频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例如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解前沿概念和新兴内容,对重复性和陈旧案例进行删减重组。这种“重点突出+留白引导”的设计,既保障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为热点案例植入预留空间。
在案例选取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就热点案例让学生“走进来”展开头脑风暴。姜丽老师指出案例选取要兼顾热度与深度,既要有流量更要引导正能量。肖欣欣老师建议建立“案例时效评估机制”,通过课前问卷了解青年关注热点,形成“学生选题—教师把关—课堂共议”的良性互动。杨勇老师进一步指出可选择我校学生的时事案例,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学生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理解。比如在讲“理想信念”这一课时,就可以引入我校残疾学生的求学故事,这种近在身边的案例更能加深同学们的体会。

磨课尾声,杨勇老师总结强调:“结合时事热点案例讲解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案例选取要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认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专业特色,要通过热点案例解读让课堂成为观察时代的瞭望塔,而不是知识灌输的流水线。”
图/文 包渝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