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于3月12日在北山书院法治研习室开展了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主题的第三次磨课活动。本次活动由课程负责人杨勇老师主持,聚焦“教学感染力训练”,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

有情感共鸣,方能实现价值观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情地回忆起上初中时,一位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给同学们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总书记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可见,教师的情感投入在思政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次磨课中,杨老师通过示范教学的方式讲解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通过沉浸式的情感引导,结合具体案例,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霍金与疾病抗争等,讲述了他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杨老师在示范讲解中,还巧妙融合哲学理论与现实案例,构建逻辑闭环,运用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在讲解“顺境与逆境”时,杨老师通过马云创业失败、爱迪生发明电灯等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顺境和逆境对人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常态,要学会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本次磨课活动以“情感浸润+理性思辨”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优化提供了创新范本,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内化”的跨越。通过本次磨课,教师们对“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接下来,课程组将继续开展磨课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力争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文\图 郭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