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大轰炸”中不幸遇难的同胞,激发我校师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广大师生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6月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开展“铭记历史创伤,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毕毓璟、廖洪瑶、肖爱玲、任捷雅四位老师及各专业学生代表共计37 人参与。

重庆大轰炸遗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持续6年零10个月,直接死亡32829人, 受伤16453人,损失财产100亿元法币......”在历史的深处,师生一起缅怀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生命,感悟那份不屈的精神。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占地三层,总面积达到1181平方米,是一座历史的见证。遗址内包含多个展厅,分别展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重庆犯下的罪行,以及重庆人民在战火中的顽强抗争。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在“空中屠杀”展厅深切感受侵华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惨烈场景;在“六·五”惨案展厅则了解了大隧道惨案的酿成过程;在“愈炸愈强”展厅感受重庆人民在轰炸中展现出的坚强与不屈;在“时空记忆”展厅,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铭记勿忘历史;最后,在“后记”展厅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总结。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在纪念馆前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交流。学生们感慨到,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毕毓璟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开展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就是要让大家在实地感悟中,汲取精神力量,将抗战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以史为鉴,胸怀家国,用青春的力量为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前往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通过让师生走出校园,走进历史遗址,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拓展教学形式,持续推动 “大思政课” 建设走深走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廖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