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我校青年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2025年4月2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教研室皇淞、包宏萍、任婕雅、蒋苏丹4位教师,组织开展了“探寻巴渝民俗密码 传承非遗文化基因”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来自各专业三十余名学生参与。

当日,师生一行走进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民俗馆、重庆渝北历史文化陈列馆、渝北博物馆,各场馆成为思政课堂的 “鲜活教材库”。走进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民俗馆,雕花床榻上细腻的镂空雕刻,将 “龙凤呈祥”“福禄寿喜” 等传统吉祥图案一一呈现,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巴渝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传统农具静静伫立,木犁、纺车等物件,无声诉说着先辈们春耕夏耘、纺纱织布的烟火日常。同学们纷纷驻足,凑近展柜观察民俗器物的工艺细节,围绕“巴渝婚俗中床榻布置的文化含义”“农具演变反映的生产智慧”等话题低声交流。

踏入重庆渝北历史文化陈列馆与渝北博物馆,渝北地区的历史脉络在师生眼前徐徐展开。从远古石器勾勒的文明星火,到汉唐以来的商贸印记,再到近现代渝北儿女的奋斗足迹,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串起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学生们跟随讲解深入探寻,发现本土“禹王祭祀”习俗与巴渝水文化的关联;了解抗战时期渝北作为大后方的历史贡献,在家国历史的交融中,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心底不断升温。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分享心得。有学生感慨:“以前觉得非遗文化离自己很远,这次看到巴渝民俗的老物件,才发现它们藏着祖辈的生活智慧,传承文化不是口号,是我们能触摸到的责任。” 还有学生提到:“了解渝北历史,才知道家乡在国家发展里的独特位置,以后想当文化传播志愿者,让更多人看见巴渝文化的美。”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以场馆为课堂,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们在触摸巴渝民俗温度、回溯地域历史进程中,深化了对非遗文化、本土历史的认知,更将文化传承责任悄然植入心间。

图/文 皇淞 包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