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之路上,我们洞悉着社会发展规律,胸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焦裕禄,这个名字,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又似一把高悬的明镜,时刻映照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与初心的坚守。今日走进《焦裕禄》这部电影,仿若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望,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一副铮铮铁骨跃然于眼前,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熠熠生辉。
影片伊始,兰考县漫天的黄沙、肆虐的盐碱地、灾荒下百姓的愁苦面容,如一幅沉重的画卷徐徐展开。自然灾害的肆虐,贫困的枷锁,似乎将这片土地逼入绝望的角落。然而,焦裕禄的出现,就似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干部要为群众服务”这一理念在现实中的具象化化身。他的脚印,遍布田间地头、贫苦人家,那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写照。马克思主义强调,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焦裕禄用一次次弯腰倾听群众心声、一场场深入实际的调研,诠释了这一宗旨的真谛。他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人民的“服务员”,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在践行着:人民的难题,就是前行的方向;人民的幸福,就是奋斗的目标。
在兰考抗灾治沙的艰难历程中,焦裕禄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与担当精神。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唯有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才能推动社会进步。面对肆虐的风沙,他没有退缩,与科研人员、普通百姓一同探索治理之道;面对肆虐的洪水和盐碱地,他深入一线,寻找破解之道。他的身体力行,让马克思主义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闪耀出耀眼光芒。他不是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扎根大地的实干家。他用实践证明,再棘手的难题,只要以坚定信念为帆、以不懈奋斗为桨,都能找到解决的航道。每一次治理风沙的尝试,每一个与群众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都在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唯有迎难而上,才能换来山河无恙、百姓安居。
焦裕禄的廉洁奉公,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生动注脚。在家庭贫困、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丝毫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半点私利。他的家,简朴得近乎寒酸;他的衣着,补丁摞着补丁。可他的内心,却住着最富足的信仰、最炽热的为民情怀。马克思主义强调,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克己奉公,焦裕禄用一生践行了这一要求。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诫着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党员干部不是特权阶层,而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担当。只有心怀敬畏、严守底线,才能不负人民重托,才能让党的事业行稳致远。
作为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重任。焦裕禄,就是那光彩夺目的红色星火,他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还是社会实践的征程中,我都将把焦裕禄精神铭刻于心。我将以更严谨的态度钻研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之光,驱散思想的阴霾;以更积极的热情投身实践,像焦裕禄一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焦裕禄的故事虽已落幕,但他的精神却如红烛,虽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万代。他用生命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用奉献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壮丽篇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愿以焦裕禄为榜样,初心不改,砥砺前行,让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以此告慰先烈,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2024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3班 裴丙阳
指导教师:潘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