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改革 >> “红色光影”学堂 >> 正文

风沙难掩赤子心——观《焦裕禄》有感

发布者:张文静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4日 16:59 [来源]: [浏览次数]:

银幕上的兰考风沙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当镜头扫过焦裕禄同志被风沙磨旧的大衣,掠过他临终前仍紧攥治沙图纸的手,教室里的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半个世纪前那片贫瘠土地上的赤子之心紧紧相牵。这场特殊的“课堂”,让我们在光影交织中读懂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更在心灵震颤中触摸到了信仰的温度。

以心换心,在寒夜里焐热人民的期盼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我们曾在课本中读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却在银幕上第一次看见它具象成有血有肉的生命姿态。焦裕禄初到兰考的火车站台,灾民们褴褛的衣襟在寒风中翻飞,孩童蜷缩的身影让他红了眼眶——这个场景像一帧会呼吸的油画,永远定格在我们心里。他说“党把我派到这里,就是让我来当你们的儿子”,这句带着乡土气息的承诺,在课堂的静谧中显得格外滚烫。

还记得他冒雪叩开老人家门的细节吗?银幕上,他揣着救济粮的双手冻得通红,却将体温化作“毛主席派来的儿子”这句告白,让老人的泪水在皱纹里流淌。我们看见他蹲在茅屋中为孤寡老人披上大衣,跪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共啃窝头,在暴雨中蹚过齐腰积水勘察水情。这些被镜头放大的瞬间,让课本里的“群众路线”不再是概念,而是一个共产党人将人民放在生命中央的赤子情怀。当他的大衣在风沙中翻飞如旗,我们忽然懂得:所谓初心,就是把自己低到尘埃里,让人民的幸福在心头高高扬起。

向难而行,在沙丘上挺起精神的脊梁。课堂上,当兰考的“三害”以震撼的影像铺陈开来——黄龙般游走的沙丘、白得刺眼的盐碱地、吞噬良田的内涝,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绝境”的重量。但焦裕禄同志没有退缩,他用475天踏遍120多个村庄,走坏的十几双布鞋、磨破的三大本笔记,在银幕上化作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印进了我们年轻的心田。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趴在沙丘上观察风向的身影,跪在泥泞里测量水势的姿态,在盐碱地扒开土层的专注,让我们看见共产党人最本真的担当。当他忍着肝痛用茶缸抵住腹部,汗水浸透衣襟却仍惦记着麦田长势,当他临终前请求“把我埋在兰考的沙丘上”,影厅里传来轻轻的啜泣声。这不是电影的煽情,而是一种精神的力量——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倔强,那种“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的执着,让我们懂得: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像焦裕禄这样的共产党人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奋斗篇章。

精神永续,在传承中点亮青春的灯塔。观影结束时,银幕上的兰考葬礼让我们湿了眼眶:漫天纸钱如白蝶翻飞,千万群众的哭声穿越银幕,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这是人民对赤子的送别,更是精神传承的开始。焦守凤放弃机关工作走进酱菜厂,焦跃进沿着父亲足迹扎根基层,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焦裕禄精神从来不是遥远的丰碑,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家风,是融入日常的担当。

作为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的学生,我们忽然明白:今日之幸福,是无数像焦裕禄这样的共产党人用青春与生命铺就的道路;今日之责任,是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光。当我们在校园里为理想迷茫,想想他在风沙中前行的背影;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记起他补丁摞补丁的被褥;当我们谈及未来,回味他“把人生价值融入人民幸福”的追求——这,便是红色观影留给我们的礼物。焦裕禄种下的泡桐已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也应让心中的信仰之苗,在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下,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茁壮成长。

走出巨幕厅时,阳光明媚。但银幕上的风沙似乎还在眼前呼啸,焦裕禄同志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这场特殊的课堂让我们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把人民的冷暖当作最高的信仰;真正的青春,应当像泡桐扎根土地般,将根须深扎进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风沙终会消散,但焦裕禄精神如同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我们心中永远猎猎作响,照亮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人民的期盼,有时代的召唤,更有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

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张文静

指导教师:潘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