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改革 >> “红色光影”学堂 >> 正文

以赤子之心,赴时代之约——《焦裕禄》中的信仰力量与生命答卷

发布者:黄星淇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8日 20:31 [来源]: [浏览次数]:

当银幕上那个穿着打补丁的中山装、顶着漫天风沙在兰考田间跋涉的身影映入眼帘时,我仿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与一位用生命践行信仰的共产党人完成了一场灵魂对话。《焦裕禄》这部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英雄的光环,却以最朴素的镜头语言,将一位县委书记的赤子之心与担当精神,镌刻在每一个观众的心底,让“为人民服务”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化作了一个个可触可感、直抵人心的瞬间。

影片开篇,焦裕禄初到兰考时的场景便直击人心:盐碱地泛着刺眼的白,黄沙卷着枯草漫天飞舞,村民们挤在漏风的土坯房里,孩子因饥饿面黄肌瘦,老人因病痛蜷缩在炕角。面对“三害”肆虐、百姓流离的困境,有人选择逃避,有人主张等待,而焦裕禄却在第一次县委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这句简单的话,藏着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承诺。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定方案,而是带着干粮、扛着铁锹,走遍了兰考的120多个村庄。在盐碱地,他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泛白的土,放在鼻尖下仔细嗅闻,只为摸清盐碱地的分布规律;在沙丘旁,他和村民一起种下泡桐树苗,用脚踩实每一寸土壤,坚信“千难万难,只要有信仰就不难”;在农户家中,他掀开百姓的锅盖,看着锅里稀得能照见人影的野菜粥,红着眼眶说“是我们没把工作做好”,随后便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了困难群众。

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深夜里,焦裕禄拖着患有肝病的身体,在煤油灯下修改救灾方案,咳嗽声此起彼伏,他却只是用手按住肝部,咬着牙继续书写;大雪纷飞的冬日,他冒着严寒去看望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握住老人的手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颤抖着抚摸他的脸,泪水从眼角滑落;他的女儿想要一块手表,他却因把工资都用于资助百姓而无法满足,只能摸着女儿的头说“等兰考好起来,爸爸一定给你买”,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承诺也没能兑现。这些细节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让焦裕禄的形象愈发立体——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牵挂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份“普通人的共情”,让他甘愿舍弃小家,为兰考百姓撑起一片天。

影片结尾,焦裕禄躺在病床上,仍在嘱咐工作人员“要把泡桐树种好,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镜头外,兰考的田野上已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泡桐树,百姓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一刻,我忽然明白,焦裕禄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不仅是成片的泡桐林,更是一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丰碑。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面对“三害”肆虐的困境,但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无论是工作中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迷茫,焦裕禄身上那份“迎难而上、一心为民”的信仰力量,都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温度的人。

观影结束,夕阳洒在街道旁的树上,我忽然想起影片中那句台词:“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焦裕禄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生命答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迎难而上”的勇气不能丢,“脚踏实地”的作风不能忘。这,便是《焦裕禄》这部影片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2024级动画2班 黄星淇

指导教师: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