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焦裕禄》这部影片时,我的心情始终被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情感牵动着。影片没有刻意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一段段质朴的对话,展现了焦裕禄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坚守,让我深刻感受到,那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信仰,正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焦裕禄的信仰,体现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中。初到兰考,他就知道这里的“三害”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盐碱地泛白,种不出庄稼;风沙肆虐,埋了村庄;内涝严重,淹了家园。有人劝他“别逞能,这活不是谁都能干的”,可他却坚定地说:“党把我派到兰考,就是让我来解决问题的,再难也要上!”为了摸清“三害”的规律,他带着干粮,顶着风沙,用脚步丈量兰考的每一寸土地。白天,他和村民一起挖渠、种树、治沙;晚上,他在煤油灯下整理调研数据,常常忙到深夜。有一次,他在田间调研时突然肝病发作,疼得直不起腰,村民们劝他休息,他却笑着说:“没事,挺挺就过去了,治沙的事不能等。”这种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不畏惧的勇气,正是源于他对党的忠诚、对百姓的责任,源于他心中那份坚定的信仰。
焦裕禄的信仰,体现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里。在制定治沙方案时,有干部提出“照搬外地经验,快速出成果”,焦裕禄却反对道:“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盲目照搬只会害了百姓,我们必须自己摸索。”他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反复试验不同的治沙方法——在沙丘上种泡桐,因为泡桐耐旱、抗风;在盐碱地撒麦糠,因为麦糠能改良土壤;在低洼地挖排水沟,因为排水沟能缓解内涝。为了验证这些方法是否有效,他亲自蹲守在田间,观察庄稼的生长情况,记录土壤的变化数据。有一次,一场暴雨冲毁了刚挖好的排水沟,他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大家重新开挖,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排水设计。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作风,让治沙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
焦裕禄的信仰,更体现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中。他的家里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工作,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可他却把大部分工资都用来资助困难百姓。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老人因为没钱治病只能在家硬扛,便偷偷把自己的工资塞给老人,还帮老人联系了医生;他的女儿上学需要一辆自行车,他却因为把钱给了失学儿童而无法满足,只能对女儿说“等爸爸以后有钱了再给你买”;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他因为工作繁忙,只去医院看望了一次,便又匆匆赶回兰考。面对家人的不解,他愧疚地说:“我是兰考的县委书记,兰考的百姓也是我的家人,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正是共产党人信仰的生动体现——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选择中,始终把集体利益、百姓福祉放在首位。
影片结尾,当兰考的泡桐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田野上,当百姓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时,我忽然明白,焦裕禄的信仰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是治沙时流下的汗水,是救灾时伸出的双手,是面对百姓时温暖的笑容。这种信仰,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闪耀着光芒,提醒着每一位共产党人,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像焦裕禄那样直面“三害”的挑战,但我们可以把他的信仰融入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在生活中,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知道,信仰的力量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藏在每一个平凡却坚定的行动中,藏在每一份为人民、为社会的付出里。这,便是《焦裕禄》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4级体育经济与管理2班 蒋艳
指导教师: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