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银幕上盲人登山者张洪的身影在珠穆朗玛峰的冰雪中艰难前行时,电影《看不见的顶峰》已不再仅仅讲述一个残疾人士挑战极限的励志故事。在思想政治课的语境下观看这部影片,我看到了更为深刻的隐喻——当代中国青年如何在个体觉醒与集体力量的辩证统一中,攀登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峰。张洪的登山历程,恰似我们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理想道路上的缩影,既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坚持,又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的托举与推动。
《看不见的顶峰》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展示了极端条件下人的主体性觉醒。张洪面对“看不见”这一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没有选择接受社会对盲人的传统定义和期待,而是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重构了“可能性”的边界。这种觉醒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度契合——人不是被动接受环境决定的产物,而是能够通过实践改变环境和自我的主体。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张洪在训练中反复用手触摸各种岩石表面,将触觉转化为“视觉”。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和实践对认识的促进作用,正是思想政治课中强调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辩证过程的完美诠释。张洪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将生理限制转化为独特的认知方式,最终实现了对命运的主宰。
然而,《看不见的顶峰》并未陷入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构建。影片细腻展示了张洪背后庞大的支持系统:专业的登山向导团队、妻子的情感支持、科研人员的专业保障、社会各界的资源支持。这一集体力量的呈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团结互助”理念的生动写照。在思想政治理论框架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从来不是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张洪的成功既是个人的成功,也是集体智慧与协作的胜利。电影中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场景: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区域”,团队成员轮流为张洪描述前方的地形,他们的声音成为张洪的“眼睛”。这个画面完美诠释了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极端环境下,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紧密相连,个体的成就必然建立在集体协作的基础之上。
将《看不见的峰顶》的启示投射到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成长路径的深刻洞见。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虽不像珠峰般险恶,但同样面临着学术压力、就业竞争、身份认同等多重“高峰”。影片启示我们,真正的成长既不是完全依赖外界的安排,也不是脱离社会的孤军奋战,而是在认识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基础上的自觉行动。如同张洪既听从向导的专业建议又保持自己的判断一样,大学生也应当在尊重集体规则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这种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智慧。
《看不见的顶峰》中攀登珠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仰的跋涉。张洪对顶峰的向往,与当代青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有着精神上的同构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里,这种追求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坚定信念。影片中,当张洪在暴风雪中几乎放弃时,是内心深处对“登顶”这一目标的信念支撑他继续前进。同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也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保持前行的勇气。这种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核心要义之一。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回望《看不见的顶峰》,我们发现这部电影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种方法论启示。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攀登需要将个人奋斗融入集体事业,将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如张洪的登山杖既支撑着自己也探测着团队的前路,当代青年的发展也应当既成就自我又服务社会。这种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小至一次小组作业的完成,大至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我们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
《看不见的顶峰》最终呈现的不仅是一次生理极限的挑战,更是一次精神的超越。当张洪站在世界之巅,他看不见却“看见”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对于大学生的启示在于:真正的“顶峰”或许不是外在的成就标志,而是在正确价值观指引下达到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贡献的统一状态。大学思想政治课所期望培养的,正是这种既能清醒认识自我,又能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攀登人生高峰的路上,我们或许会像张洪一样遭遇各种“看不见”的障碍,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人生航向,就一定能够抵达那属于自己的精神顶峰。
2024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6班 周柳彤
指导老师:包渝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