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绝地重生》是本学期的红色观影影片,这部电影的创作是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而创作的,影片重述了长征时期红军四渡赤水打的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困境下绝地重生!
影片开场,战火纷飞,我军损失惨重,溃败而归。众人在遵义开会商讨该何去何从,因为博古、李德的错误决策而陷入险境,博古李德却荒谬的回应是由于敌人太过强大,对于这种归因,众人是不认同的,毕竟前几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敌人仍在追赶,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了,必须为此作出抉择,举手表决是否恢复毛泽东的领导权,当毛主席转过身来时,众人全都举手表决通过了,我不由心中一悸,大概毛主席当时也是那种感受,有震撼也有欣慰。
在毛主席之后的指挥中,我看到了军事战略的魅力,遇事而不乱的冷静,独特的思维角度高瞻远瞩,令我敬佩不已。在他复出后的第一战土城之战,由于情报失误,导致战斗陷入胶着状态,局势十分不利,毛主席见此急忙调整策略,主动撤出战争,及时止损。当自己怀有身孕的妻子询问他,能否在扎西多住几天时,他直截了当的就回绝了,并讲了石达开生了个儿子,为了庆祝,军队放假3天,就导致了全军覆没这个悲惨的结局,以史为鉴,来点醒子珍,现如今情况危急,不宜逗留,如若执意而为,那只好退出军队了。由此可见,他以大局为重,不为儿女情长绊住,这果断决绝,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往后还有很多决策都很出彩,四渡赤水与敌人擦肩而过,在第四次渡赤水的时候派出小股势力佯装主力,并散播虚假消息,“打下贵阳,活捉蒋介石”混淆敌人判断,使其调兵救驾,虚晃一枪后,转攻兵力薄弱的云南,成功跳出敌人几十万人的围追堵截,实现绝地重生的壮举。
在这部电影中,也见证了很多温情之举和团结一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红军战士。在影片前段,故事的背景是在寒冬,而当时的红军条件艰苦,战士们的鞋都是用草藤编织而成的并不保暖,毛主席就在夜里就安排同志检查他们的脚是否冻伤,称战士们的脚是“量天尺”,可不能有所损伤,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关心体恤。子珍姐拿了两个红薯,将大点的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又把那个红薯还个了她,自己拿了小些的红薯,而晚上他在街道旁遇到了一对父女,女孩蹲坐着冻得打颤,将自己的红薯给了那个小女孩,笑着跟她说大口些吃,看着女孩吃红薯的模样,很暖心。后来,毛主席又自己去门前扫雪,让同志们来开会的路好走些。周总理也是自个去拉草藤,他们都没有摆什么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土城之战困境之际,一个班的班长收集了现有的手雷,想要通过牺牲自己去炸碉堡来为队友扫平道路,这舍己为人的气度也让我不禁感慨万千。还有子珍姐在四渡赤水的时候遭遇敌机轰炸,伤病员倒地,子珍姐想要过去将伤病员接过来,没成想空中又投掷了一枚炸药,正好落在她们那块,子珍姐受了重伤,却还是用自己的身体死死的护住了伤病员。一幕幕暖心的画面映射出的是炙热的人心。
当观影厅的聚光灯亮起时,有些回味无穷,影片是未结束的,结束的是课堂,出了万画影城后,我的内心仍是久久不能平复,红军即便是面对比自己强大再多的敌人也未成轻言放弃,再艰难险阻的道路,他们也不会因难而退。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我们人生中所遇到挫折坎坷,困住我们的并非是前路的荆棘,而是未曾尝试就退缩的我们,若我们也有这那必胜的信念,勇于攀登,迎难而上,也就没有什么坎能够困住我们了。因而无论是从个人还是国家角度而言,都需要我们发扬和传承这伟大的长征精神。
作为担当新一代青年的我们,要担负起实现中国复兴的伟大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英勇的红军战士们为榜样,团结一致,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汲取经验教训,砥砺前行,共同创建新中华盛世。
2024级财务管理4班 邓静怡
指导老师: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