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银幕上焦裕禄与女儿小梅在兰考盐碱地上栽下那棵泡桐树时,我仿佛看见无数精神根系正在贫瘠的土壤里悄然生长。这部以子女视角展开的传记电影,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焦裕禄作为父亲与县委书记的双重形象,在黄沙漫卷的天地间,让我触摸到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具温度的纹路。
一、盐碱地里的生命哲学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兰考地貌极具象征意味:龟裂的盐碱地像是大地的伤口,呼啸的北风卷着黄沙遮蔽视线。当焦裕禄跪在田埂间用指甲抠开板结的土壤时,这个充满痛感的画面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勘察,更折射出共产党人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情。他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苗在风沙中倔强生长,如同在绝望中播种希望的隐喻。在三年困难时期的特殊背景下,焦裕禄办公室那盏彻夜不灭的煤油灯,恰似黑暗中的精神灯塔,照亮了干部群众共同治理“三害”的前路。
二、家风浸润的精神图谱
“做人就要做对老百姓有用的人”,这句焦裕禄常对子女说的话,构成了焦家独特的家风密码。影片中女儿小梅因穿补丁衣服被同学嘲笑的情节,将领导干部子女的成长困惑具象化。当焦裕禄把组织照顾的细粮换成救济粮,当他把新棉袄让给孤寡老人,这些生活细节犹如精神基因的编码,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价值选择镌刻在后代血脉中。这种家风传承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完成的代际传递。
三、新时代的精神映照
影片结尾,当年种下的泡桐树已亭亭如盖,树下读书的孩童与田间劳作的无人机形成时空交响。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新焦裕禄”延续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驻村书记黄文秀用生命丈量扶贫路,科学家钟扬在青藏高原播种未来。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当看到一些大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力量付出实践行动在直播间帮农民带货,用大数据监测土壤墒情时,焦裕禄精神正以科技时代的崭新形态焕发生机。
走出影院,暮色中的城市灯火与记忆中的煤油灯影重叠。焦裕禄用四十二年人生在兰考大地写就的答案,今日依然在叩问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灵:当我们谈论初心时,是否还能保持赤子般的纯粹?面对利益抉择时,是否记得“把百姓装在心里”的承诺?那棵在盐碱地上顽强生长的泡桐树,终究长成了丈量共产党人精神海拔的坐标,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生命之树,永远扎根在人民这片最深厚的土壤之中。
2024级新媒体技术4班 邢芮源
指导教师:覃志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