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战湘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题材影片,它以1934年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的激战为背景,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观看这部影片,不仅让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让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下,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理解。
影片讲述了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是红军将士的巨大牺牲。影片中,年轻的战士们拼尽全力与敌人战斗,子弹不够就拼刺刀,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却无人退缩。特别是红军34师,为掩护大部队过江,与敌人顽强抵抗,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更是为了不做俘虏,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这些画面让人震撼,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认识到这场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政治上的斗争。影片中,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一味纸上谈兵,僵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不听取毛泽东的意见,更不顾及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执意负辎前进。看到这让我十分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如果我老毛无法改变目前的局势,请他原谅。”即使毛主席无数次的向李德、博古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他们并不接受,但他没有放弃,只是一遍一遍的用激进恳求的语气重复自己的计划。自己提出的计划,在没有被同意的情况下,他还是好好的按照李德、博古,他们的计划执行,因为他不能让红军们出现反抗心理。他这种顾大局,识大体,把大局放在第一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左倾错误”路线导致了红军在战役中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充分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影片中的红军战士们,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同时,影片也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影片最后,当看到红军战士们成功突破封锁线,继续踏上长征的征途时,我深感振奋。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前行、勇攀高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2023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班 施蓝
指导教师:罗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