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滚滚长河,淘尽无数铅华,却总有一些事件,如熠熠生辉的星辰,在岁月的苍穹中永恒闪耀。电影《血战湘江》,以其震撼人心的叙事与精湛的艺术呈现,将红军长征途中那悲壮惨烈却又气壮山河的湘江战役,鲜活地铺展在观众眼前,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重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影片开场,压抑与紧张的气息扑面而来,如一层厚重的阴霾,瞬间笼罩整个画面。彼时,红军战士深陷绝境,数倍于己的敌人如恶狼般疯狂围追堵截,局势危如累卵,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存亡。滔滔湘江水,奔腾不息,却似在低声呜咽,预示着一场惨绝人寰的战斗即将打响。在江畔,红军战士们整齐列队,尽管衣衫褴褛、装备简陋,但他们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令人动容的坚毅与决绝。面对这场力量悬殊、近乎“以卵击石”的战斗,他们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握紧手中武器。因为,共产主义的信仰早已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化作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赋予他们无畏生死的勇气与力量。
战斗的号角划破长空,刹那间,枪林弹雨如暴雨倾盆而下。年轻的红军战士们,虽面庞或许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但在战火的洗礼下,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果敢与坚韧。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灵活穿梭,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无畏的战斗精神。敌人的炮火如雷霆万钧,无情地轰炸着红军阵地,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大地在剧烈颤抖中发出痛苦的呻吟。然而,红军战士们宛如钢铁铸就的长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与硝烟中若隐若现,却始终屹立不倒,毫不退缩地迎接着敌人一波又一波的疯狂进攻。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陈树湘师长率领的红34师,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他们肩负着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绝命”任务——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不惜一切代价,孤军奋战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战斗的惨烈超乎想象,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鲜血染红了湘江两岸的土地。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战斗意志却如同一把越烧越旺的烈火,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熄灭。陈树湘师长更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与担当。受伤被俘后,他宁死不屈,在极度的痛苦与坚定的信念支撑下,毅然决然地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他的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自身肉体痛苦的无畏超越,更是对党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生动写照。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印记,永远为后人所敬仰与缅怀。
影片中,还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细节,宛如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战争的残酷与真实。红军战士们缺衣少食,在寒冷的冬日里,身上的衣物单薄破旧,难以抵御刺骨的严寒。医疗条件更是极度匮乏,受伤的战士们往往只能简单包扎后,便又强忍着伤痛,重新投入战斗。然而,即便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内部却始终洋溢着一种令人动容的团结互助精神。战友之间生死相依,情谊深厚。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他们会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遮挡子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整个红军队伍紧紧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战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观看《血战湘江》,让我对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长征精神,是一种不畏强敌、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以顽强的战斗意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这是一种坚定信念、追求理想、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无论道路多么崎岖坎坷,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革命胜利的信念从未动摇。同时,它也是一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各部队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为了实现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江的战略目标,不惜牺牲局部利益。正是这种伟大的长征精神,支撑着红军突破重重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更应倍加珍惜当下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如今的和平,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的成长道路,还是国家的发展建设,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此时,我们要以当年的红军战士为榜样,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难。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荆棘丛生,无论遭遇多大的风浪与挫折,我们都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同时,我们更要通过教育、文化等多种途径,将长征精神传递给后人,让它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让长征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
《血战湘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它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真切地触摸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它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 刘卓
指导教师: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