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改革 >> “红色光影”学堂 >> 正文

赤心归国 铸就辉煌

发布者:黄 璐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5日 13:01 [来源]: [浏览次数]:

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最后钱先生去世的时候,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可能是感慨,可能是不舍,可能是感动……感慨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无论是谁也无法逃脱,伟人也不例外;不舍钱先生从此离开了我们,感动他对我国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中国的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曾经在美国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失去了宝贵的自由,最终周总理以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飞行员作为交换,让钱学森回国,美国用优厚的待遇作为诱惑,想让钱学森留在美国,可是,他想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心从未变过。杜布里奇先生曾问他,“坦白说,中国没有航空科技,一点都没有,一个杰出的航空科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做些什么呢?”钱学森却说“在我的祖国,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我想,我可以回去种苹果。”

回到中国后,他开始与众多科学家着手于原子弹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下,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功地步入了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之列;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一款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如今先进的科技。

当然,他获得如此成就也离不开聂帅对他的绝对信任。当钱学森和其他人员发生争执时,聂帅十分坚定地说“技术上的问题一定要听学森同志的,连我都要听他的,你听一哈学森同志的名字嘛。”“学问像森林”。也离不开他的妻子蒋英对他的支持,在他晚年时候问蒋英“你有着非凡的天赋 勤奋又聪明,如果不是嫁给我,你会成为我们国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可是…在你心里一定很遗憾吧。”她却说“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阎肃曾这样评价钱学森;“大千世界、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注中华豪情,双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正是有了钱学森这样不慕名利,爱国敬业的科学家,我国才能有当今成就,他的光辉事迹我们当永远铭记。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记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一个于国家于社会有用之人。

在观影厅观看完这部关于钱学森的电影。这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以及演员们生动而精湛的演技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看见这位伟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这如同奇迹一般的事迹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电影开头便是钱学森在美国的场景。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实验室工作的镜头让我感受到了他是多么热爱科学研究。明明在美国能有更好的发展但他还是决定回国报效祖国,这样的爱国情怀怎么会不令人感动?美国政府不断阻挠着他回国,并做出他一个人能顶五个师的评价,但他没有对困难低头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回国,就算被那样对待他也没有改变回国的想法。

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后,钱学森面临着比着更困难的挑战。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从零开始中国的航天事业。但他没有因此抱怨 也没有退缩。他亲自为大家讲解专业知识,孜孜不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直到大家都明白为止,这里情节设计也十分有趣,电影中在美国,他可是不愿意浪费时间回答学生,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转变,直到我突然想起前面一名军官挑灯夜读相关书籍我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美国的学生是从小就开始学习物理,能考到那所学校本身就已经是人才,弄不懂真的是自身的问题。而这些军官,不久之前还是拿枪杀人的军人,能把字认全,完完整整的写一段文章出来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什么物理公式之类的都没见过。但是他们愿意付出自己所有可能的时间来学习,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报效祖国。所以钱学森也乐意为这些人讲解。

在科研过程中,他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困难,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带领大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他成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与友人的一段对话让我记忆深刻“有剑不用和没有剑用,是两回事。”正是这样的思想让国家有了力量。

影片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钱学森精神的终结。他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念和理想。这种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以钱学森为榜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数字经济5班 黄璐

指导教师: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