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硝烟在屏幕上弥漫,当枪炮声在耳边轰响,电影《血战湘江》如同一幅壮烈的战争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将我带入了那段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岁月。
影片一开始,就以紧张的节奏呈现出红军面临的严峻局势。蒋介石调集重兵,妄图将红军围堵在湘江以东。红军战士们则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中,红军战士们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令人动容。
在湘江边,战斗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敌人的炮弹如雨点般落下,江面上被炸起巨大的水柱。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他们的身影在战火中看似如此渺小,实则如此高大。陈树湘师长率领的红34师,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渡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奋勇抵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防线,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士们的喊杀声仿佛穿越时空,震撼着我的心灵。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倒下,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都是对革命信仰的坚守。
在这场残酷的战役中,亲情、战友情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父子、兄弟、战友之间的相互扶持与牵挂,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有年轻的战士在冲锋前拿出家人的照片,眼神中充满了眷恋,但转瞬即逝的瞬间,他们便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有战友为了保护彼此,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子弹。这些细节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影片中的领导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力主改变行军路线,虽然遭受排挤,但仍为红军的命运奔走疾呼。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红军前途的忧虑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朱德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他的沉着冷静给战士们带来了勇气和信心。这些领袖们在危机时刻展现出的智慧和担当,是红军能够在困境中顽强战斗的重要支撑。
而对比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显得更加令人痛心疾首。他们的盲目自信和脱离实际的决策,让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凸显出了红军战士们在错误指挥下依然坚持战斗、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当看到战士们在湘江中艰难前行,江水被鲜血染红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是怎样的悲壮啊!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还只是孩子,还没有来得及享受青春的美好,就将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正是他们的浴血奋战,为红军保留了有生力量,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血战湘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革命先烈的致敬。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有着坚定信仰的人是如何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用生命换来我们幸福生活的先烈们。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这部电影也让我深刻地思考信仰的力量。红军战士们之所以能够在如此残酷的战争中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有对建立一个公平、正义、自由新中国的美好向往。这种信仰超越了生死,成为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动力源泉。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不会面临像战争那样的生死考验,但我们同样需要信仰。信仰可以是对事业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奉献。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前行。
两千多年前,屈原曾在汨罗江畔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叹。而在湘江之畔,红军战士们用行动诠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他们的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滋养了革命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如今,湘江依然奔腾不息,它见证了那段悲壮的历史,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和繁荣。当我们站在湘江边,或是在和平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生活时,都应该想起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先烈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血战湘江》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2023级数字媒体技术3班 廖湛茜
指导教师:叶合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