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改革 >> “红色光影”学堂 >> 正文

领悟革命先辈精神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发布者:徐有汛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21日 14:27 [来源]: [浏览次数]: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在桂北民间广为流传的质朴话语,仿若一道穿越时空的悲怆符咒,锁住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史诗,将湘江战役那惨烈到极致的过往,沉甸甸地烙印在每一个听闻者心底。它不只是民间沉痛情感的直白宣泄,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下,人民群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生动体现,饱含着对革命先辈为理想舍生忘死的崇高敬意。

观影《血战湘江》后,我的内心恰似被一场精神风暴席卷,久久无法回归平静。那满是血与火交织的震撼画面,如同脱缰野马,反复在脑海中奔腾冲撞;战士们眼中如炬、坚如磐石的信念,似熊熊燃烧且永不熄灭的烈火,烧进灵魂深处;那顽强不屈、无惧生死的斗志,更像一记记重锤,狠狠敲打着我的心房,令我震撼不已。

这部影片牢牢扎根于真实厚重的历史土壤。1934年,中央红军挺进到湘江上游,彼时国民党反动势力倾巢而出,编织起密不透风的封锁大网,妄图把新生的革命力量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红军战士们并未退缩,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力支撑下,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解放无产阶级、推翻反动统治的历史使命,毅然决然地与敌军鏖战五昼夜。湘江之滨,硝烟弥漫、战火滔天,枪炮轰鸣震碎云霄,喊杀声交织成一曲悲壮战歌。战士们以血肉之躯为基石,凭借顽强意志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只为撕开敌人的封锁,让革命的火种得以存续。强渡湘江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英烈们前赴后继的壮烈牺牲;突破封锁线的每一刻,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闪耀瞬间——在绝境中主动出击、顽强抗争,不惧任何艰难险阻。

片中人物形象跃然眼前,熠熠生辉。毛泽东同志精准洞悉战局,以卓越军事智慧与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里力排众议、拨云见日,竭力引导红军摒弃错误路线。这背后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的深刻践行,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呕心沥血。林彪、彭德怀等将领在战场上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秉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念,身先士卒冲向敌阵。他们清楚认识到与反动势力这场战斗关乎无产阶级命运,于是无畏生死,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尽显英雄本色。

而那些普通的红军战士,多数只是十几岁的青涩少年,本应享受青春无忧时光,却受马克思主义革命理想感召,投身革命洪流。他们穿梭于枪林弹雨,稚嫩身躯一次次迎着枪林弹雨冲锋,毫无惧色;坚守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懂得局部牺牲换取全局胜利的道理,即便弹尽粮绝也绝不后退半步,这般英勇壮举,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

湘江战役,于中国革命史而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考验。挫折虽痛,却也是伟大转折契机,恰似凤凰涅槃重生。红军战士用热血和生命,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与担当。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红军战士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化作利刃,斩断旧世界枷锁,开辟光明前路。这份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新时代奋斗者前行的灯塔。

身处和平年代,战争硝烟虽已消散,但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铭记历史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关键。先辈们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我辈要传承这份红色基因,在各自岗位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人心怀信念,勇担使命,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湘江战役这段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铭记于心,让红军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光辉相融,在新时代新征程绽放璀璨光芒,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破浪前行。

2023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班 徐有汛

指导教师:罗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