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当这抹红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汹涌澎湃,它便汇聚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精神之江,而电影《血战湘江》所呈现的,正是这条信仰之江上的惊涛骇浪。
影片伊始,那紧张压抑的氛围便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观众紧紧笼罩。红军长征途中,湘江横亘在前,成为一道生死攸关的天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似乌云蔽日,妄图将红军的希望之光彻底扑灭。在这样的绝境之下,红军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那是对革命信仰的执着守护。每一个战士,都深知此役的艰难与重要,却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仿佛他们的脚步是在敲响命运的战鼓,奏响一曲壮烈的悲歌前奏。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民谣背后,是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纷飞,枪林弹雨如蝗虫般肆虐。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他们的身影是那样的单薄,却又如此的坚毅。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倒下,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水,洇红了这片曾经宁静的土地。他们有的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稚嫩的脸庞上却写满了无畏;有的是家中的顶梁柱,为了革命的大义,舍小家,为大家。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战火中如流星般陨落,却又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璀璨夺目的轨迹。
在影片中,毛泽东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他目光如炬,锐利地洞察着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尽管身处重重逆境,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坚守着正确的战略方向。他心急如焚,为了红军的命运四处奔走、大声疾呼。那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呐喊,是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是对革命队伍深沉而炽热的热爱。在错误路线的压迫下,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信仰的力量让他从未放弃。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红军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信仰在困境中的坚守与突围,那是一种超越常人的坚韧与果敢。
还有那些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事迹却震撼人心。在战壕中,他们紧握手中的武器,哪怕敌人的炮火近在咫尺,也毫不畏惧;在冲锋时,他们如猛虎下山,向着敌人的阵地奋勇前进,哪怕前方是死亡的深渊。他们的心中,装着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装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理想。正是这份信仰,让他们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阻挡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当看到红军战士们为了掩护大部队渡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那是一种怎样的壮烈与英勇?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用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在这一刻,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的牺牲,不是无谓的,而是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让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血战湘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信仰的伟大。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让信仰的力量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作为新时代好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与革命先烈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锤炼自己的品德修为,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让我们以血为墨,以信仰为笔,绘就一幅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美画卷,让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在我们的身上延续,永不褪色。
2024级软件工程专升本6班 常航铭
指导教师: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