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目睹其他国家因战乱而致使民众流离失所,心怀恐惧的场景,我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一种“身为华夏儿女,何其幸运”的自豪感。然而,我深知这份和平的珍贵,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前辈们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乃至宝贵的生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
最近,我观看了红色影片《血战湘江》,深受触动。《血战湘江》主要叙述了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34师及其他军团战士们英勇无畏,付出了巨大牺牲,成功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的壮烈历史。
在去湘江的路途中,毛泽东同志带领着二纵队从竹林小路,负载着百斤重的辎重,还要躲避国民党的袭击,艰难地向着湘江前行着。此时毛泽东同志没有军事决策权,心疼战士的他多次去党中央跟李德、博古等人请求,卸掉辎重,改走小路,可是李德同志始终不听取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反而让他不要出现在党中央,而博古同志等人则认为李德同志是经过军事教育的,更是共产国际派来指挥革命的军事顾问,因此对李德同志的决定坚信不疑,即使周恩来同志相信毛泽东同志的建议,但同意毛泽东同志的人数还是低于同意李德同志的人数,所以这个请求并没有得到批准。看着战士们没日没夜的负载几十斤的辎重前进,还要被病痛折磨,毛泽东同志把自己的药都留给战士们,自己则靠意志扛过痛苦。只因为战士们觉得“跟着毛主席就能活命”,战士们奋勇向前,不怕苦不怕累,坚决执行命令,这一帧帧一幕幕让毛泽东极其心疼与内疚,在夜里时常想着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战士,他们有家人、孩子,但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带领着队伍一点一点地向目的地前行。
令我动容的不仅仅是这一幕,还有指挥六师十八团的彭德怀同志。他遵从党中央的命令,迅速前往新圩接替已陷落的红五师的防御任务。然而,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十八团的战士们英勇奋战,最终全体壮烈牺牲,无一幸存。战斗愈发激烈,桂军的猛烈进攻让彭总指挥无暇顾及对牺牲英雄的哀思,更无暇安排人员安葬逝去的战士。他擦干眼泪,誓言不惜一切代价为党中央争取过湘江的时间。目睹着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在血泊中,我的心仿佛被紧紧揪起,充满了紧张和悲痛。
最令人动容的时刻,无疑是党中央渡过湘江的那一幕。林老先生,红军的裁缝,长期为红军制作军装。他将四个儿子都献给了红军,其中两个英勇牺牲。即便如此,他依然带着自己最小的儿子加入部队,坚定地说:“不跟随红军,又能去哪里?”这体现了林老先生对红军的深厚信任。在湘江战役中,他亲眼见到儿子在担任枪座的关键时刻不幸中弹,那一刻,他心如刀绞,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冲上前去,紧紧握住枪杆,接替了儿子那未竟的使命。他迅速而精准地为射击的战士们调整着枪口,那冰冷的枪管仿佛被他的热血所温暖,直指苍穹中的敌人轰炸机,为正在生死一线渡江的红军战士们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最终,党中央成功渡过湘江,但林老先生却不幸中弹牺牲。雨水冲刷着战场,将鲜血带入湘江。林老的儿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呼唤着“爸爸”,并为父亲扶正了军帽。在那一刻,那声微弱的呼唤,如同穿越时空的强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它比战场上任何激昂的呐喊都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催人泪下。两人目光交汇,眼中充满了无言的交流。
湘江战役的惨烈结果,红军从8万多人锐减至3万人,这一悲剧性的结局促使共产国际认识到博古、李德等人的领导失误。在贵州遵义举行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立,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开始在党中央占据主导地位。
这次观影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深远含义。正是由于无数英勇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捍卫中国共产党,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我们才得以拥有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和平的时代。
2023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3班 何诗雨
指导教师:李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