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哪一个春天会迟到,但是有人永远留在了寒冬。
如果说《长津湖》是勇毅,那么《水门桥》就是坚守。“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这些英雄们不是不怕死,他们也有恐惧、也有疼痛,但他们更知道,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必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电影最后,伍万里报告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这个场景很好的印证了那句话——每一个保卫保家卫国的战士,都是血肉之躯,却比肩神明。忘不了雷公死不瞑目的片段,忘不了平河被坦克碾平身躯的片段,更忘不了于从戎被炮火灰飞烟灭的片段……
仅仅只是看电影,他们的妆效已经让我觉得呼吸一颤,是寒冬风霜中冻伤的紫得发黑的皮肤,是粮食和医疗的极度缺乏,是破旧的衣衫,是落后的武器。画面一转,大洋的那头是歌舞升平的金碧辉煌,大肆宣扬着第五个和平日,多么讽刺荒唐。
可感动的是什么呢?是山的那头是祖国的方向,是炸桥前战士们口中呢喃的“新中国万岁!”第三次炸桥,即使路途遥远条件艰难,一声令下还是义无反顾整装待发,一个个战士眼里坚毅的眼神最令人动容。装备技术的落后并不能让战士们胆怯懦弱,面对枪林弹雨也阻挡不了向前冲的决心。他们铁骨铮铮,他们信念坚定,他们保家卫国。“这仗,我们不打,就是下一代打。”他们用他们的肩,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撑起了一片天。最后一人坚定的抱着炸药包冲向坦克,数百名战士冻死在坚守阵地,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誓死捍卫中国领土。影片在陈述历史,在直抒回忆,虽然电影不及现实的十分之一,但这些历史与回忆在74年后的我们眼中却成为无尽闪烁的光荣和自愧不如的羞愧,感谢先辈们用鲜血守卫着土地为我们打下了幸福,中国也如他们所愿强大的生存着。我们中国人,都常常骄傲地感慨:“此生无悔入华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历史的天空中,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他们用自己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人民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更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能。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当战争的硝烟散尽,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斗争的英雄们,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我们崇敬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为人之不敢为,亦或是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绰厉奋发,笃行不怠。“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没有人天生英勇,只是选择了无畏。”
《长津湖之水门桥》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材。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那个年代,志愿军战士们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守信念、奋勇杀敌,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与他们相比,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现代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们。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传承和弘扬志愿军战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影片也让我们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它带来的只有破坏、死亡和伤痛。长津湖战役中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在冰天雪地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他们的家庭也因此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这警示我们,要坚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应当倡导通过对话、协商等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风好正是扬鞭时,击鼓催征稳驭舟”青年一代必将传承先烈精神,挺膺担当。当代青年应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前行中,以“人生万事须自为”的态度不懈奋斗,以“登山不以艰险而止”的决心砥砺前行,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境界甘当绿叶。拧成一股绳干事创业,化作一支奖劈波斩浪,以昂扬的斗志、坚定的毅力、饱满的热情,意气风发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2023级数字经济1班 李倩
指导教师:潘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