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观看电影《钱学森》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钱学森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视角去剖析这部电影,更能深刻地领悟钱学森的事迹所蕴含的深邃意义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钱学森无疑是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杰出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核威胁犹如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核武器研制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默默耕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中国的核防御体系。这正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契合时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能够改变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格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钱学森的经历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核武器研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从普遍性来看,它遵循着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需要严谨的理论基础、精确的实验数据以及团队的协作配合。然而,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又具有特殊性。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研条件艰苦,国外技术封锁严密,这一系列特殊矛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钱学森和他的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矛盾中寻求突破。例如,在计算手段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依靠人工计算海量数据,以“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他们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克上,从而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快速突破,这一过程彰显了对矛盾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电影中也得到了生动展现。钱学森及其团队的科研实践是对核武器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每一次实验都是对之前认识的检验与修正。从最初对核武器原理的初步探索,到一次次试爆成功后的经验总结,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这种深化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推动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同时,他们的实践也并非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生产实践、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核武器的研制成功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是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赢得了话语权,保障了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体现了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钱学森身上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他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度统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甘愿隐姓埋名,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面对核辐射的危险,他始终坚守岗位,毫不退缩。这种价值观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个体身上的光辉体现。
电影《钱学森》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片,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教材。通过钱学森的事迹,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现实中的鲜活运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伟大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精神与正确价值观的无穷力量。钱学森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秉持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作者:2023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班 吴晓悦
指导老师:叶合柳